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2004年10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端砚”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端砚石的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在地球演化史上,4亿年前,肇庆这个位置是一条沿东北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广州一带为古陆,当时的大海在广西方向,海水从西部进入肇庆地区。肇庆位于古陆与半岛之间的海陆交替处,两侧的古陆为沉积提供了物源。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水带到滨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沉积堆积成层,较轻的漂浮物被水水解后停留在潮坪较低洼的湖区,缓慢沉降,最后沉积成层。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始开采端溪石。初唐时的砚坑称为龙岩。
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武则天以刻有“明合璧,五星联珠”图纹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受赏赐后得知采砚石工的艰辛劳动,便上奏请武后下旨减去贡品数目。
宋代 ,位于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的宋坑开坑取石。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苏易简将斧柯山坑仔岩之石分为水中石(下岩)、山半石(中岩)、山绝顶石(上岩)三种,说“山绝顶者尤润”,就是说下岩石比不上上岩石,并认为将军山(今北岭盘古坑,又名宋坑)之石不及斧柯山。
宋元符三年(1100年),兴起贡砚。
宋治平年间(1064年—1076年),坑仔岩开坑采石,并开始往水下发展(米芾《砚史》言:“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神宗时襄阳人魏泰《东轩笔录》载:端溪砚“岩石取于水底。”)
宋元符三年(1100年),途经端州的苏轼,看到端州采砚石工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场面。
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砚坑除斧柯、将军坑外,新增加有茶园,即今羚羊峡北梅花坑、绿端坑、蕉园坑、锦云坑(郑樵《通志》载,宋代此处有茶园44所,瑶人居住)。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砚坑增加了黄步石,又称黄坑,在宋崇水(周去非《岭外代答》记)。
明代,开始派太监监督开坑封坑,新开砚坑八个(宋公坑、宣德岩、水岩、朝天岩、古塔岩、屏风背、飞鼠岩、阿婆坑)。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太监宋某始开宋公坑,在北岭宋坑(盘古坑)之西。
明永乐年间,重开水岩西洞。
明宣德六年(1431年),知府王罃始开宣德岩(有石刻记载)。同年,刘铭、栗友、玉英、玉罃等奉诏重开水岩。
明成化年间,重开水岩。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李敬再开水岩。由该年七月十七日开坑,至次年正月二十八日封坑,历时六个多月(有石刻记载)。其后即厉行封禁,“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比窃盗论”(高兆《端溪砚石考》)。水岩遂成为皇家专用之坑。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监李凤以“钦差督理珠池内官监”职衔到端州开坑采办端砚(万历三十四年闭坑,烂柯山水岩外有题字记此事)。
明崇祯五年(1632年),水岩解禁大规模开采(始于两广总督熊文灿,中经永历两广总督丁魁楚,永历元年罢守禁,干脆不派人守坑,并经过清初平南王尚之信,至康熙二十六年(1667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开坑七次)。
清康熙年间,朝天岩开坑取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侯官人高兆作《端溪砚石考》,分水岩为正洞、东洞与西洞,统名为老坑,而以坑仔岩另开坑为新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景日昣开坑。
清雍正三年(1725年),开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吴绳年重开水岩。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杨景素重开水岩。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麻子坑开坑取石。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坑。
清嘉庆元年(1796年),知府广玉重开水岩大西洞,新辟水岩小西洞。
清嘉庆六年(1801年),杨有源开坑。
清道光八年(1828年),陈诠开坑。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古塔岩之西开有庙尾坑(以该坑北有砚坑庙得名)。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洪水决堤,两广总督卢坤准乡民之请,开水岩老坑,以所得为赈灾经费,不作贡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卢坤开坑。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再开水岩老坑(包括小西洞),原定采出石料分作十二股,官得三股,以作贡品。后有人谓开坑有伤风水、围基、纤路,申请封禁。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乘坐火轮巡视羚羊峡、砚坑及沿江堤围,裁定“不当封禁”。并且重新规定,开坑所得,官府充贡品之三成全行裁免。全部所得绅商各半。绅得之半,拨充端溪书院经费。各官不得私受一砚,胥吏不得需索分文,并刻石为告示。承包商何昆玉,即出银2000两,作为端溪书院经费。自此,端砚作为贡品的历史宣布结束。
清代,所开砚坑尚有拱蓬、洞仔、软石洚岩、硬石洚岩、打木棉蕉岩、青点岩、菱角肉岩、龙尾青岩、砂皮洞、文殊坑(以上在羚羊峡南),龙爪岩、七捻根岩、朝敬岩、白线岩(以上在羚羊峡北),塘窦岩、蟾蜍岩(以上在北岭)。还有苏坑等,在今沙埔。始开具体年代不详。